渥太华北京 Ottawa Beijing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北京 美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gluo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拳] 练真正太极拳是练內勁功力!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22:14:05 | 只看该作者
跟杨振铎老师学太极——杨氏太极拳拳理要点拾萃
http://tieba.baidu.com/p/3071771161

作者简介: 王白玄,男,1952年4月生,从小酷爱武术,特别对太极拳情有独钟。1984年开始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1985年有幸结识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多老师。并于2002年,纳入入室弟子。现为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武术六段,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太极拳已风靡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一种运动时尚。关于太极拳的理论,也由单纯的技术观点发展到科学依据的探索。

我是1984年开始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的,1985年有幸结识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老师。20多年来,跟随杨振铎老师,耳濡目染,并在严格有序的训导和启迪下,逐渐体会到了杨氏太极拳的精义,领悟到了太极拳的个种旨趣,并坚持不懈,体用兼修,受益匪浅,永怀感激之情。

杨振铎老师授拳以家传为准,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如脚不合度,手不到位,立即纠正,一招一式反复示范,不厌其烦,直到教会为止。他常说:“太极拳这门艺术,不仅需要自己有很好的悟性,还要得到明师的口授相传。现在,社会上练拳的很多,可是由于许多人没有明师的指点,练拳不得法。除了有明师指点以外,自己还要勤学苦练,既要做到心知,又要做到身知。所以要身体力行的长时间的磨练,按照我父亲的“太极拳术十要”去练,才能出功夫。”并在授拳时经常运用形象思维,精辟独到的比喻诠释拳架,形成他独特的授拳风格。如做掤势,臂形要求呈“四分之一圆”,使拳势圆满浑厚;如太极剑燕子抄水式,模仿小燕子擦着水面向上而去的轻盈而优美的动作。并结合剑法,先着意于剑的前里刃,后着意于剑尖,使动作既舒展又大气,形神并茂。
杨氏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要练好,确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现根据杨振铎老师平时授拳的一些拳理要点融合自己二十多年来学拳所悟,以期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勉。

要点一:二十字口诀,“抻空拽连带”“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

该口诀从字面上讲是对上肢而言,然杨振铎老师讲得清楚,由此活动达到了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实现了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节节贯穿等要领的内在联系及相互配合。由此而产生的动感达到的整体感及“抻,空,拽,连”引发的劲感,都是习练者认真领悟,修炼之要领。

抻出肘尖:是肘尖向自己腰胯的侧下方抻出。即在做拳势之时,两臂的上下相合,左右运作之时,肘尖向前或左右拉开的张展运动。而抻肘,才能有架势、有精神,才能腋下虚圆,意气才能开。其幅度:一是肘膝上下相对;二是肘意垂向腰圈(汪永泉传:内气催动向外形成直径80公分的腰气圈)。做到内外相合,以腰带肘,演练拳架,使之自然形成躯干与上肢动作的协调一致与默契配合。这里一定要注意“沉肩垂肘”,绝不能扬肘翘肘,肘悬则肩不能沉,肘僵则气不能通。因太极拳修炼中以垂肘为佳,谚云:“肘尖上抬全身空,肘尖下垂全身松。”

空出胳肢窝:上述抻出肘尖目的是空出胳肢窝,使之肘臂运作顺畅无滞。其胳肢窝空出究竟有多大,杨振铎老师常提醒我们“练拳时要求两个胳肢窝都夹个供养(供养:是河北省地方供神的一种馒头),这种做法是在虚腋松开的同时又相合的那种对立统一之中的奇妙腾虚劲势(因为夹紧了扁,夹松了掉)。主要锻炼使其留有灵活变转的余地,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耸肩夹臂,就连单鞭和蹬脚之双臂前后分开也要有这种劲势。

肘尖拽膀尖:是在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的同时,肩头要松开微向前合,这样肘尖的下垂与肩的松沉,形成一个整体,可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使小臂达到绵里裹铁极沉重的感觉)。重在意念上的沉意和肩关节肘关节的松开,手臂才不僵滞。动作以肘领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之意境。

连手腕带手指:与肘尖拽膀尖是一个整体,即肩不松力不能到肘,肘不垂则力不能达于腕,腕不活则力不能达于手指。盘架时尺骨处随势沉住,坐腕立掌,手指微曲舒展,做到手指非并也非撑,非曲也非直,要从开中求合,曲中求直,尤其须气注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指尖。做到不强硬不软塌,而是灵活又有韧性的。杨师指导练拳,见手指则可知全身放松及刚柔情况。只沉肩、垂肘、坐腕,而不舒指,欲求全身完整,也不可得。

此二十字口诀,关键在于“空出胳肢窝”。只要掌握好虚腋的尺度,达到所谓“肘不离肋、肘不贴肋”。使每一势之动作,“身形顺我自伸舒”,练习之久,形成自然习惯,最后达到杨振铎老师之拳架,从内气到外形的空灵之感、浑厚之势。

要点二:脚踏给重心,腰带走三势

脚踏给重心:是指在做每式出步之时,必先脚跟先着地,此时由脚跟着地到踏平脚板过程中,腰胯重心略前移,带动脚板徐徐踏平,使涌泉贴地,形成“迈步如猫行”之态。杨振铎老师说:“举步要轻,动步要稳,落步要准,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腰带走三势:即腰带一腿两手同时运行之态势。即杨老师经常讲的“三三制”。如左搂膝拗步,当迈出左脚,脚跟着地踏平脚板的同时,腰带动身体向前稍移重心,同时腰往左转,带动左手向前往下搂在两腿中间,肘膝相对,同时右手回曲至右肩前,即左手的搂右手的曲与踏脚,形成“三三制”(此时是从西南角往左往前走了90度)。继续腰转45度,带动左手继续楼膝,收至左膝旁,掌心向下,五指朝前;右手顺势由侧面转体到正面,向前按掌推出,随即向前弓出右膝,形成腰带“三三制”之态势(即左手的搂右手的按与弓膝)。再如左打虎势,分解一,在脚跟着地踏平时,重心前移,脚掌踏平,两臂(捋状)随腰向左转体,左臂由右往左稍快展开,掌心向下。右臂由右往下,稍慢展开,形成欲前合之势。分解二,右膝随腰胯前送弓出,同时左臂继续环绕往上逐渐握拳至额头前上方,拳眼向下拳心向外,右手也逐渐横曲臂握拳至腹前,拳眼朝上拳心向里,两拳眼上下相对,面向正北,两眼正前平视,形成左打虎之定势。整个行拳过程走的都是“三三制”。注意两点,一、不能形成棱角断续,要绵绵不断,上下相随。二、要掌握好时间差,即往上走的手和往前走的手要比往下往后走的手稍快一点,做到心中有数、协调有序、表里合一。

要点三:臂掤四分圆,捋状势不变

所谓臂掤四分圆,即杨振铎老师在教授右掤臂时形象的讲,掤臂就像一个圆周的四分之一圆周(而这一臂形在整个套路中基本一致,包括按掌臂、搂膝臂、白鹤亮翅臂、云手臂、左右蹬分脚臂等,弧度一样),其要领是沉肩垂肘,肘略低于腕。臂掤四分之一圆既符合太极拳是圆运动,又有劲圆沉稳,使拳架丰满有气势。杨师说:“劲以曲蓄而有余,臂不能直挺挺的”。

所谓捋状势不变,是指捋的姿势在套路之过渡动作中,不断出现。如搂膝拗步的过渡到下一个搂膝拗步前的合势;打虎势的过渡合势;搬拦捶的过渡合势;玉女穿梭后坐身两臂下沉之合势;十字腿到指裆锤握拳之前的合势,左右分脚前的合势,弯弓射虎到搬拦锤之前的合势等等。而捋状之合势,既有臂掤四分之一圆形,又有两臂撑开如捧圆盘,形成里撑外抱(要体现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牵引)之势,而且前手与后手之距离就是对方肘与腕的距离。所谓位置就是功夫。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松胯,做到“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给人一种宽大舒展,丰满浑厚和气势腾然美的感受,技击上又不负“采挒肘靠”之应用。

要点四:公转带自转,逢转必松沉

我们知道,太极拳腰为第一主宰,练传统杨氏太极拳以练腰为主。杨振铎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行拳走架应以腰部带动四肢转动,并把腰带动手足之动势比喻为“公转与自转”。即腰为公转,决定手臂的方向;而手掌的转动喻为自转,决定其手心向下向上、向里向前之变动。比如揽雀尾右掤式变捋的过程,是靠腰部的向右转动带上两臂两手到西北角(右前方45度处),而右手心向外,左手心向里五指指向右小臂肘腕之间形成捋状,则全凭手肘自转而成。以及云手左右变化,单鞭出左掌等式演练,一样之道理。以此达到盘架圆转以腰为轴,手足臂膀自然活似车轮,而非四肢之自动。在腰左旋右转之时,应以腰带肘运转,身内身外协调一致并速度均匀地运转。在手臂自转时做到沉肩垂肘,腕关节尺骨处随势下沉坐腕立掌,使之轻灵沉着不漂浮。总之要明白腰转与手转的轨迹而达自然行拳。做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

逢转必松沉:是指做每一式方向变转时,腰胯要松沉,如能为自有妙处。比如搬拦捶式,当搬手往前运行往右转腰时松沉一下,继续拦手按掌往前,左脚前方踏出,脚跟先着地后,即腰往左转时要松沉一下,顺势向前弓步击锤,非常舒服,妙不可言,拳友不妨一试。逢转必松沉不只是表现在某一式动作上,而是贯穿整个套路当中。要以心行气,心意手足均要沉着。以气运身,处处要顺遂,不可有阻滞,乃能便利从心。

要点五:“三尖”相照应,“六合”不能丢

何谓“三尖”,即“手尖鼻尖足尖也”。在每次授拳之时,杨振铎老师总是要求我们“三尖”相对,上下相合,只有这样方能顾住元气,不跑不滞。如单鞭定势,左脚尖指向正前,屈膝成左弓步,左臂沉肘,坐腕舒指,以掌向前按出。这时的左手尖(食指)要与自己的鼻尖左脚方向一致,形成三尖相照,上下相合之势。如用一根线连接起来,便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奥妙就在此,这一点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不可向前也不可退后,如超过三尖,重心即失受制于人,故此不可不深研体会。因为“三角者,实为构成圆形之基本形体”,“取法以圆,其用攻势,则无处非三角形”。再如提手上势,坐实左腿,右足向前迈步,脚跟着地,腰带两手同时向前内合上提,双臂沉肩垂肘,左手在后与右肘窝相对,右手在前手心侧向前,上对鼻尖,下对脚尖,两掌前后照应,形成三角合力,气势磅礴威力无比。望习练者在涉及到三尖相对式子时(如金鸡独立、扇通背、手挥琵琶、肘底锤等),细心体会,领悟其中之奥妙。总之只有三尖相对,气机最大限度体现。这里要克服歪头、斜眼之不正确练法。

“六合”不能丢:“六合”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之)。在盘架时,每一势都要做到“六合”,达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每个姿势都必须有内气的供给,贯穿到姿势中去)。
对外三合,不能简单理解为外部活动的相互配合,而是用意念来接通有关部位。对内三合,明白神意气在内功修炼中的相互关系,使三者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如做不到,决不能心之所到,身之所到,惟内外相合然后心身达到一气。做到上动下随,下动上领。不能打半截拳,只动上半身。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要点六:神意不同处,对拔又蹬撑


“神意不同处”:是指在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活动中,不能同时集中在身体的同一部位上。这也正是拳论所云:“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我们一些拳友,练拳时最易犯的毛病是,顾前手不顾后手(表现在分脚、蹬脚等式子)。顾上手不顾下手,或顾左不顾右(表现在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斜飞式等式子),其眼神、方位、曲直、立掌等不到位,常常是顾此失彼,动作不能协调(包括剑指、刀掌的行架),有时后手和下手显得邋遢。所以,动作的全过程要刻刻留心、不稍疏忽。但又切记专注一面,防止有所照而有所不照。杨振铎老师也经常讲到:“运用在心”,“意识跟着走”,真正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互照应,久而久之拳架功夫自得。比如右分脚时,沉肘提膝,重心全落在左脚,则左手为虚为阳,右手为实为阴,两手平肩分开,眼神看右手所指方向,而意在左手。两手坐腕立掌,五指掌心都布满意思,右脚会自然踢出(不必要求踢得多高,气贯脚趾即可),这样站得很稳。“神意不同处”揭示了太极拳运动中,眼神与意念活动的运动规律,应用到所有拳势,细心揣摩,定有裨益。
对拔又蹬撑:是对躯干和步法的要求。从腰分,上松到手,下松到脚,全身都松开,这是杨氏老谱中“对拔拉长”中的细分。

对拔,是对躯干的要求,太极拳是“理境原无尽”的哲学,每个动作都有哲理。杨振铎老师常在授拳时,让学生拉开马步,指出以腰为界,向下松腰松胯,松尾闾,沉会阴;向上含胸拔背,虚领顶劲,形成对拉拔长之势,使身形松沉直竖,“尾闾中正神贯顶”,而无姿势偏侧,如白鹤凉翅式、金鸡独立等式。要注意的是,对拉拔长不是肢体上硬拉拔长成为死腰,而是“命意源头在腰隙”,以内劲贯穿的向下送尾闾,向上顶头悬,中间节节相对松开而相呼应,这是关键。

蹬撑则是对弓步而言。是在弓步拉开后,它的后腿是虚腿的蹬,前腿是实腿的撑。一定要掌握“蹬撑弓接,整体协调”。在练的过程中,要内劲贯穿,意识领着走,虚的这边胯要松垂,这边松垂和那边一样,就直接出去了。并保持它们中间的幅度,弓腿出去就比较顺了。前后顺了,左右顺了,就是前撑后蹬左右支撑。对于弓步注意之点:左右两胯须求平正,平送腰胯,走膝前进,前腿弓膝盖不可越过脚尖,“故腿曲垂至直为准”;后腿膝微曲向外,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尾闾稍收,方得中正,可使神能贯顶。做到前脚七分实,直向地下植,后脚三分活,向前有推力。

要点七:下蹲不下跪,命门要后顶

下蹲不下跪:指凡是曲腿动作都要做到下蹲不下跪。在做云手、十字手等马步或倒重心单腿坐步动作时,要求小腿垂直,膝盖不要前倾超脚尖,同时意念通过膝盖松到脚底涌泉穴。胯腹沟后松下沉,尾闾坐在脚跟上。避免我们有些拳友形成跪膝状态。其高低根据自己能力而定,不要强做自己难以达到的程度,否则关节吃力,练久了膝关节要受损害。

命门要后顶:杨氏传抄太极拳老谱之身形腰顶篇说,“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腰顶者,即命门处向后轻轻顶平。因人体腰脊天生为弓形,只要达到腰顶—腰松—腰顶—腰松,才能化发自如,生生不已。所以在做每一拳势,要求命门后顶,这是大要。穷研无尽,为太极腰之根本。比如金鸡独立式运动枢纽全在腰顶。开始可能肢体有意识的找一命门后顶的感觉,逐渐的形成要轻轻顶平,有利于松沉直竖,中正安舒,腰可活泼泼的。身形者,全体也,腰在内身在外,腰原动身自动。身形之本在一“顺”字,顺我自然之能而伸舒,顺我自然之能而曲缩卷,顺彼来势取之,顺彼回势攻之,为太极拳之作用的体现,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要点八:百会同天接,涌泉与地通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第一要领就是虚灵顶劲,即顶劲虚灵,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于顶也。如何达到虚灵顶劲呢?可虚虚想一下天,头皮放松,面部肌肉放松,意贯胸海,最重要是把玉枕骨竖起,可达顶头悬。要时时有百会接天的意思,辅以“尾闾中正神贯顶”,这样,经络顺了,气血也畅了,练起拳来感到很舒服。总之头部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摆动。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这一点说易做难,常常被我们忽视。

涌泉与地通:脚承载着身体重量,盘架时,脚的状态直接影响全身,所以练拳时讲究脚如同踩在棉花堆上。当脚板踩平,惟要涌泉贴地,让意气贯输到涌泉穴,与地通电而气有根。郑曼青体用歌曰:“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总无补”。但不要用力下沉,杨澄甫说过,两脚着地要轻,如同踩在水上飘着的葫芦上。

对于这两要点,郑曼青前辈有精辟的论述:“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得天之气,则位于上之颠顶泥丸宫一穴,可以增长其灵气;下则为地,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以增长其根力;中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腺间,得能专气致柔,则腰若活泼泼地,则肾气自足,寿能增加也”。杨振铎老师,就是这样练太极拳,不仅气魄大,而且路数正,练到了根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功夫自然会好。总之,百会对着丹田,丹田对着涌泉,身体始终保持中定。要想功夫好,中定非常重要。

要点九:呼吸任自然,虚实要分清

呼吸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但太极拳前辈却很少论及(可能将此视为珍秘,不轻易传人之故吧),而现在各拳家论述也不尽相同,见诸于文字的就有:深呼吸法,快慢呼吸法,腹式呼吸发,逆式呼吸法,周天呼吸法以及自然呼吸法、拳式呼吸法等。就此点曾请教杨振铎老师,杨师说:“保持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就行了。”并进一步论述“练拳过程中呼吸怎样配合动作呢,要求自然配合,能配合多少配合多少,不要勉强。”对于上述各种呼吸法,可在拳外练习体会,在盘架时,还是遵循杨师指教,以自然呼吸为好。如把形体的开合与呼吸牵强的导致开为呼、合为吸的拳势与呼吸相杂糅,这与太极拳的放松是相悖的。如果一味的想呼吸,你会觉得越不会呼吸,屏压抑制,使胸腹部位就会憋气,心里会非常不舒服的(其实盘架过程中,我们无意间憋气的地方很多,如向前迈步时,就容易出现短暂憋气或其它拳势长出一口气等),所以我们要求呼吸要自然,与日常生活中呼吸一样,当呼则呼,当吸则吸,以舒服为宜。进而做到行拳中不知道呼吸,而后进入以气运身的阶段。要注意:太极拳本为动中求静,辅以静功之法,若呼吸由口,会舌燥喉干,这样太极拳好处则全失之。要做到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舌抵上颚,则自生津液,随时吞咽,是华池之水,养生之甘露。

虚实要分清:这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讲的很清楚:“如全身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易为人所牵动。”又“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力过猛之谓”。而郑曼青在其“十三篇”中对手法、步法之虚实论述更精详,“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一样,是为分清”。又说:“所谓总此一虚实,即其根在脚,将全身重量必须放在一只脚上,若两脚同时用力,便是双重。双重即如少林拳马步,此为太极拳最忌之大病也。”又指出:“变转为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总之,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总在此虚实二字之妙用,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样简单。从盘架方面,马步之虚实,肩肘掌指之虚实,身形转换之变化,处处虚实分清,自然运用自如。如无虚实,即无阴阳,无阴阳便非太极。这是练习太极拳的真谛,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乎。

要点十:心令为要诀,松柔是灵魂

所谓心令为要诀:即“十三势行功心解”:“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郑曼青解释为:“心为令乃太极拳惟一之要诀。”意思是说,手足决不可自动,非待腰能便利从心之后,手足方得随腰而动。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于以推动矣。故太极拳之动作,真所谓牵动一发则全身俱动。又拳论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即心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如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内外一起浑然无间。如没有内气供给的外形动作叫“妄动”,那只是轮胳膊踢腿,不是打太极拳。故盘架之时,应使每一式动作都切实体现“意在先、身在后”。“打拳心是主”,即以心意为主,以思想命令腰脊,由腰脊来领动四肢,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如江河之水势的一个动荡样子的行拳要诀,望拳友体验之,自有得也。

松柔是灵魂:太极拳,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上任何拳术、任何运动都不能比。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道理存在,那就是一个“松”字。练太极拳“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下面我们看一看前辈及大师们是怎样论述“松”的功用的。

①杨澄甫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又说:“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并对郑曼青说,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说: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②李雅轩说:“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太极拳的要求是要放松,并且要松的很松,完全以意识鼓励着身势来动,丝毫不用一点力。如这样的练法,走出劲来,味道才厚,如不是这样,就做不出太极拳的味来。”并又讲述:“以前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未见你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老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有人问杨少侯先生,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的很咧。”③王新午说:“太极者,内功也,其旨在引劲导气,故其体也主柔,其动也主缓。柔则劲不滞,缓则气可均。发于内而动于外,脏腑、神经、五官百骸动则皆动,静则皆静,神意气劲相与为用,感而遂通,内外合一者也。故曰:极柔软然后极坚硬。”④杨振铎老师谈到:“上肢放松,必须通过沉肩垂肘、坐腕舒指,放展它、松开它,越松越有劲。”又说:“希望做时弄清楚,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放松,内劲就贯穿,意念就集中。练太极拳的一个基础就是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以上前辈大师们说的“松”,可见无论在练拳和推手中松的重要性。所以“松”是练太极拳内功的基本要求,是太极拳的灵魂,决不可掉以轻心。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松呢,杨振铎老师讲:“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意念方面的放松,一个是肢体上的放松。”首先,要心气放松,即以心意相守于丹田,神意内含,以存静养,然后在思想意识的引导下,日日以松沉之心意去灌输,久之自能达到真正的放松。其次,肢体肌肉放松,九大关节(即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节节松开贯穿,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做到陈微明前辈所讲的:“推其手,腕松开;推其腕,肘松开;推其肘,肩松开;推其肩,腰松开,所有关节如互不相关的链子串在一起,节节松开,对方之力便不能达于己身,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则必为对方牵动或推出。”第三,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是近一二百年来,先贤宗师不断在实践中演练,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真知,是真理性拳艺。如练来练去,内功不上身,究其原因,是在把握“用意不用力”的认识不够准确。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得很清楚:“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丝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功,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故太极拳重在锻炼精神,是神意气的运行,纵然是意,也要出于自然。多在动作上沉着的想象。毫不造作,不拘谨、不张狂,不追不贪不过不散。不要刻意的去做一些动作,切忌用拙力,用意则养,用力则伤。所以,用意不用力是非常准确的练法。第四,杨氏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之太极下乘武事解:“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须知柔不及则刚不至也,所以千万不能失去自身的绵软,因周身运动往复,皆精神意气之运动往复,日久用功自能出真功。第五,杨振铎老师说:“要松,要松,但不能空”。固“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不能软塌塌的松,不是松懈的松,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惟自尾闾至百会要有意气一贯,所谓“满身轻利顶头悬”也。第六,克服一些不松的现象:揪着心、拿着劲、端着架、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如有这类毛病是放不松的,也就练不出真功夫。

杨氏太极拳属内家拳,要注重太极拳内功的培育,非松不可。太极拳的特性就是要求凡练太极拳者“一举动,俱要轻灵”。“口腹不可闭气,腰腿四肢不可起强劲”。练到内动不令人知,“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柔腰百折若无骨”,松到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这样高标准的松,太极拳特有的好处自能体现。体用兼备,用之修身则延年益寿,用之自卫则防身御侮。

总之,练习太极拳者,必须先明体用之要义,而论致用,必先在体上下功夫,体为本,用为末,体全则用备。若论养生之道,则更无论矣。过去,传统杨氏太极拳授拳分为拳法、用法、心法三步进行,而且内外有别,尤其心法更是严格。而“五大拳论”、“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之练习谈”更有“杨门传抄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则是我们今天练习太极拳的体用大全,心法指南,秘法要诀。但非得有师承、有悟性、有恒练,三者缺一不可。如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越练越精,进而阶及神明,英雄所向无敌。

我自2002年列杨师门墙后,十年来对拳艺极虑求精,搜寻探索,刻意上进,但也仅有一些粗浅体会,今天以此篇,杨振铎老师拳理之要点及自己习拳之所感,愿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同磋裨益。同时以《体用全书》等为楷模,痛下苦功,练真太极拳。也是杨振铎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看杨澄甫之拳架,潜心临摹,细心揣摩,在做每一拳每一式,看与杨师拳架有什么差距,看是否和拳论哪一句能对上,以取得更大的进步。而练太极拳,难就难在自己的意识挡住,没有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的。
由于水平所限,所述难免有缺憾之处,敬请同仁拳友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info@ottawabeijing.org  

GMT-5, 2024-11-26 10:22 , Processed in 0.0364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info@ottawabeijing.org

© 2014 info@ottawabeijing.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