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北京 Ottawa Beijing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北京 美食
查看: 729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拳] ‘松’是传统太极拳的灵魂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2:5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松’是传统太极拳的灵魂

怎么样才能‘松’呢?首先要做到心静,当我们想要真正地放松身体,必须先把大脑的活动停下来,我们练桩功时,身体处于静态中,首先要去除所有杂念,把脑部活动减到最低,才能有效地把身体各部位松开从而收到站桩的效果,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松不下去的主要原因就是心念太多,练拳时身体处于动态中,我们更要在动态中仍然保持心静,这是放松的不二法门,这样练拳自然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静,静下来后才能放松,松下来后练拳才真正具有养生和技击的效果,

拳论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句话吗?前贤提醒我们,练拳是要求极严格的,你们大家想一想,一个是下颏微微内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臀部内敛、尾闾骨向会阴处微微内收,命门微微外撑,填平‘命门坑’,这样劲力才不会断在腰上,功架取其中,而另一个呢,是昂首挺胸、撅臀、蹲着练拳,它们之间差之何止毫厘,谬之何止千里了

http://tieba.baidu.com/p/36066412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0:09: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5-8 15:41 编辑


近来体悟,好像感到太极的松是, 随着自然的深长均细的呼吸,用意不用力,极度放松,自动有伸筋拔骨对拉拔长拔长的感觉, 手发涨,口舌生津, 越慢越能有好的伸筋拔骨对拉拔长拔长效果。
------------------------------------------------------------
太极的松:  "松的核心意思是节节松开,或者节节拉开".   "练拳时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通过这个练习,可以达到上下对拉的绷开绷紧的效果,这就是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21:3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5-8 15:49 编辑

One may learn from this arcticle on what is the  练松.

--------------------------------------
【转】太极小云    杨式太极运劲中的上下、松紧及守中外发
http://tieba.baidu.com/p/1525476567?pn=1

一、上下
杨式太极要能高质量的化劲、发劲,首先要求上下之能,没有上下之能之前,是不能求横向之力的,否则发劲质量不高不说,而且容易把太极给练变形,因此上下之能是杨式太极发劲的根本,不知上下则难以发劲,特别是惊炸之劲。
说到上下之能,又会扯到用意不用力,实际上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不用力,而用意不用力的核心是力从地借,能够做好地从地借,则不难做到力从人借。力从地借的核心是以重力流动及向上升发的能量来代替力(实际上两者都是流体能量),即是学会利用身体重量压到地面而产生的反弹力作为活动的能源,也就是用流动的重量来代替我们常规的力。
正常人的用力习惯不是从地借力,而是与重力抗衡,练杨式太极首先必须改变这一习惯,将身体每一个部分放松,将重量全交给地心吸力,身体愈多部份放松,身体重量便愈放得多到地面,反弹力亦随之增加,这是杨式太极强调练松的根本原因
如何从地借力,地心吸力让我们的身体有重量,打拳时两腿不停地左右交替承受身体的重量。当身体放松时,当身体的一部分沉下去,另一部分就要飘起来。注意,是一边沉下去,不是全身都沉下去,一起沉下去是彻头尾的双重。要节节贯串地沉下去,一侧沉,一侧飘满,这就是偏沉则随,得到这个才能继续练下去,否则白练。
张三丰说太极功夫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水向低流,偏沉则随就是不停地流动,向下流、向上飘,沉中有飘,飘中有沉。关键在于我们的身体松开了没有。松一分,沉重量就有一分,飘浮量也是一分。松十分,沉重量就增至十分,飘浮量也有十分,越沉重就越轻灵,所以松沉和轻灵实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一体的,没有松沉就没有轻灵
正常人用力都是用骨关支撑、肌肉收紧来调节身体的动作。但是杨式太极拳则要求放松,放松肌肉,放松皮肉,骨肉都变为水性流体,尽量做到让所有的皮肉都自然流动下沉,流到脚底,放松到脚底,注意是像水一样,不是固态物的自由落地,这就是杨式太极的向下之能
此时,我们就要十分小心,要仔细感觉那四周腾起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与重力皮肉的水性向下流动相反,是像气体一样向上升腾的。是因为自身重量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松空落地而产生了上升的能量,此为杨式太极的向上之能,将此能量用于对方,对方会感到落空、起根、难以对你形成实质性威胁。而且,这个能量也是杨式太极的发劲之源,这个问题等会再说。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重量是实体,能量是虚势,两者既要分得清,又不能分离,需要互相圆通转换。
杨式太极拳用重量,重量只有向下的可能,既然重量是流动的,流动的东西就不会在对抗时出现相顶,特别是接手时,与对方接触后没有一点支撑,不用肌肉与骨头,这就不再需要我们常规意义上的用力。相对用力者来说,用重量不会有反作用力,用力者可以向上向前向左向右等等方向用力,而重量只有向下,再向上升腾。两个用常规力来对抗的人,双方都会感觉有反作用力。而当用常规力的人遇到用于用重量能杨式太极者的,用重量能的杨式太极者不会有反作用力。
但流体能量只对活物有作用,对固态死物无用,所以杨式太极很发人较远,但是却扔物却没有这个效果。
二、松紧
很多人对杨式太极的松的理解往往是软软的不用一点力,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你真这样做,你就等着挨打吧,完全没有还手的余地。
杨式太极的松就是紧,紧就是松,二者一体。很多读者可能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回事,让我慢慢说明。
在杨式太极中,松的核心意思是节节松开,或者节节拉开首先是将身体的所有关节松开,将骨节间的空间加大
例如,我们的脊椎骨有二十几节,练拳时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通过这个练习,可以达到上下对拉的绷开绷紧的效果,这就是松
练杨式太极,全身的松是以命门为中心向外松开,命门以下向下沉,命门以上向上飘,反正都是以命门为中心的放大,即是绷开,也是绷紧,这就是真正的松,并非完全不用力。因为骨节松开的同时,两边的筋和肌肉都拉紧了。所以松就是紧,紧就是松
比如两手如一手,通过大椎将左右两条手臂连起来,以椎骨为中心一起放大,一起缩小,左臂沉下去,右臂飘起来,肩、肘、腕、手指一节节松开,一节节沉下去,再一节节飘起来。这是节节贯串,也是偏沉则随,就是放松放大,收紧缩小。
再比如,两腿如一腿,全身上下相连。
真到全身松完时,腹内松净,则腾然之气自然而生,伟大而神秘的气感产生了,最好让气感形成的气垫来松开各骨节。 此时我们的身体处处都松开,处处都绷紧,就象一个充满气的球,内部是鼓胀的,外皮是绷紧的,落地是沉重的,弹起来是轻灵的。
这里我们说一说立禅的问题,这个姿势实际上就是全身骨节之间的空间松开拉长的姿势,初学者站立禅,如果能够注意到这点,很快就可以产生气感
到了熟练至自然而然的程度,不用想松沉,也没有放大缩小,不理会节节贯串,偏沉则随,无所谓借地心吸力。可以说借到地心吸力了,这才是真的会打杨式太极拳了。

下面,我们来说说守中外发,前面的都是基础,就是为守中外发作准备,一切都是为了守中外发,因为时间有限,这个问题放到以后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21:5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5-9 10:10 编辑

The key point this article is that it reveals: 吸气/ 吐气/以意行气/气沉丹田 --> 练运劲    --> 以气发力

Our regular tai chi pratice should have  similar essence of this too!    吸气/ 吐气/以意行气/气沉丹田 --> 练运劲
Without using this key idea, ......

------------------------------------------------------------------
【转】太极小云   杨式太极内功之太极八段锦
http://tieba.baidu.com/p/1255980362?pn=1

杨式太极八段锦是杨氏门内秘传的内功功法,是用意练气运劲的功法,里面包含了许多发劲技击动作的训练,常练杨式太极八段锦,可以练出刚、截、冷、松、弹、抖等多种劲路和腰功、腿功。练时以意行气、以气发力,非常有助于太极功夫的加深。我的老师张老先生也不轻易向人展示这路功法,只要他认为在太极上可以发展的人传授,如今本吧里对杨式太极有兴趣的很多,我就把这路功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与大家一起学习,参考。当然,我本人水平有限,有说的不到位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另外,也许其他杨式分支也有这个功法,如同具体练法上有差别,也请见谅。
第一段:
第一式:两脚并立后微开(比肩稍宽或与肩同宽均可),两脚尖稍向外,按杨式太极“十要”的要求站好。
第二式:深吸气,两手向两侧慢慢平举,高与肩平,掌心向下,五指并拢,指尖向外,然后以意行气,使气达于指尖(有气感就可以了),两手梢节领劲,尽量向外伸平,呼气。两手抬平的姿势至少要坚持2分钟(张老先生说,能坚持半个小时最好,长时间练此式,两手下按将产生五百金的力量)。
第三式:缓缓深吸气,身向下蹲,两手弯臂曲肘,尽管向两肋内收,手掌心依然向下,保持与肩同高,手指向外。
第四式:由鼻腔向外吐气,同时以意行气,使气达于指尖,然后向两侧快速展臂发劲,指尖尽力向伸(梢节领颈),同时身体起立。此式最少反复练习五次。
第五式:缓缓吸气,两手慢慢移向身前交会(与肩同高),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于手腕处相叠于胸前。
第六式:两掌心翻转向上,身体微下蹲,此时急促吸气,将两手快速收于左右两侧,肘尖尽量向后击出,两掌紧贴于腰,掌手向上,手指向前。
第七式:两手慢慢前伸,当两肘将至腰际时,快速向外吐气,并以意以气达于指尖,突然向前发劲,心力外伸,高与肩平。
第八式:缓缓吸气,两手向两侧平肩分开,掌手向上,指尖向外,然后缓缓呼气,以意引气,达于指尖,尽量外伸,保持这个姿势两分钟。
第九式:动作与第三式相同,只是掌心向上。
第十式:动作与第四式相同,只是手指向上。
第十一式:深吸气,同时两手五指用力慢慢向里抓勾,须节节弯曲,有握石如粉的意念在里面,直至握拢成拳。引式要反复做五次。
第十二式:两手快速抓握成拳,急促吸气,双拳用裹劲向胸前内收,拳背向外。然后,两拳同时变掌,以意引气,达于掌心,讯速向两侧发劲,高与肩平,掌心向外。此式最少练习五次。
第十三式:两掌向里收转抓勾,握拢成拳,随之呼气,双拳用力向头部两侧收紧,高与耳平。然后急促吸气,双拳随吸气升举至高与额平。
第十四式:鼻腔急促呼气,两臂快速向上升臂上托尽量伸直,两大臂紧贴两耳,掌心向上,指尖向里向下沉,十指相对,掌根尽力向上吐劲。
第十五式:慢慢吸手,两手向里交会相叠,左手在前,右手在后。
第十六式:双臂相叠由上转下,待与肩平时,两掌心翻转向上,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然后吸促呼气,并将两手快速收于左右两侧,肘尖尽量后击,两掌心贴于腰前,指尖向前。
第十七式:两臂向两侧分开,从外向上、向里划弧收拢,掌心翻转向下,随着缓缓呼气,以掌根往下沉按,气沉丹田。
第一段就介绍完了,此段主要是训练胸、背、肩、指的发劲,着重练刚劲和截劲。
第二段:
第一式:由第一段预备式动和起,两掌心贴小腹,由下向上相摩至肚脐处合掌,缓缓吸气,两手随吸气经胸前过鼻尖直上,至两臂紧贴两耳边,然后呼气,意达指尖,尽力向上伸拨。两掌要合拢,两臂要伸直,有刺破青天之意。此式最少停留2分钟(其实越长越好)。张老先生说,此式练时间长了,助骨也就拨起来了。
第二式:紧向合掌,直往脑后倒转而下,并使拇指掌缘紧贴后颈,指尖向下,肘尖上拨。劲贯前臂,尽力伸展。
第三式:两手交会相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手由后往上举,同时深吸气,然后缓缓呼气。双手由上向前平举而下,同时身体缓缓下蹲,交会相叠之手由小腹前划狐线分向两侧, 同时向身体站立,两臂随之展向两侧,高与肩平,两掌向两侧外撑,指尖向上,同时呼气,两臂尽力向外伸展,意劲贯于掌心(这个动作至少坚持两分钟,时间越长越好)
第四式:急促吸气,身往下蹲,两臂向里收,肘贴于胁,然后起立,吐气发声,两掌向两侧发劲。此式至少反复做五次。
第五式:右手向左往里转臂翻掌而下,掌根垂直下按,指尖上翘;同时左手由外向里转臂翻掌握而上,在大臂紧贴耳际,掌根尽力上托,指尖下翘,双掌形成上下对称托按之势,气沉丹田
第六式:左掌从外向里转腕翻掌,经胸前而下,沉左肩,掌根下按,指尖上翘;同时,右掌从外向里转腕翻掌而上,右大臂紧贴耳际,掌根尽力上托,形成上下对称托按之势,气沉丹田
第七式:右手由下往上平举而上,左手微往右,使两手交会要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第八式:与第一段十六式相同。
第九式:与第一估十七式相同。




第三段
第一式:从第一段预备式开始。两掌心向内,于小腹十指交叉,慢慢的摩胸抬起,提至与口同高时两掌翻转向上,同时慢慢吸气。两臂继续向上伸展,交叉的两手提于头部正上方,两臂伸直,慢慢呼气。
第二式:手型不变,上身先向左弯九次,然后再向右弯九次,然后两手手指交叉,掌心向外先向前、再向下按,弯腰,两掌尽量贴近地面,双脚不可弯屈,慢慢吐气。然后腰伸直,慢慢吸气。再次弯腰下按,重复19次。
第三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从身前左前侧弯腰向下按,掌心近量靠近地面,慢慢吐气。身体起立,慢慢吸气。然后再次从身体左前侧弯腰下按,重复7次。
第四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从身前右前侧弯腰向下按,掌心近量靠近地面,慢慢吐气。身体起立,慢慢吸气。然后再次从身体右前侧弯腰下按,重复7次。
第五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两手向前、向下,再向左、向上、向右、向下随腰转圈,双腿不能弯屈,腰弯的越低越好。
第六式:与前式一下,只是转圈的右左次顺相反。
第七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落于小腹前。两手掌心向外,由下向上提起,同时深吸气,提起脚跟,以脚指或前脚掌点地支撑全身。两手提至与胸同高时,两掌贴于胸前,掌心向内,摩擦着胸部快速沉落(是落,不是按),吐气发声,气沉丹田,同时两脚跟猛然落地。重复7次。
第八式:头颈快速左转,然后回复原状。头颈再快速右转,再回复原状。
第九式:两手分开提至与胸同高,然手两掌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动作与第一段十六式、十七式相同。
这段主要练腰部韧性、胁部肌肉及轻身提气和脚指支撑的功力。


第四段:
第一式:由第一段第一式预备动作起,然后两手叉腰,身体向右侧转,意将左肩合于右肩,转时深吸气,待转至右侧时,吐气发出哼声,气沉丹田。
回复原状,身体向左侧转,意将右肩合于左肩,转时深吸气,待转至左侧时,吐气了出哼声,气沉丹田,回复原状。
第二式:两手叉腰,缓缓吸气,身体尽量向后仰,两脚支撑重心,膝关节尽量朝前,腹部尽量朝向挺,然后呼气,此式主要练铁板桥,年轻人后仰弯度可慢慢增加,时间也要长一此,年长者自已看着办吧,别把自已当年轻人。
第三式:回复原状,头颈自左向右转5-7次,然后从右向左转5-7次。回复原状,颈部向后仰,下巴上抬,持续半分钟。颈椎有问题者需轻轻转动。
第四式:回复原状,重心移于左脚,提起右脚,由外向里划圈,再用右脚外侧用力侧踢。收回右脚,重心移与右脚,提起左脚,其余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五式:两手叉腰,右脚伸向右前方,脚跟着地,脚尖上翘,然后身体及头部对准脚尖,向下尽量弯压,至少做7次。然后收回右脚,将左脚伸向左前方,其余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六式:左脚收回,回复原状,微下蹲,大腿小腿一直抖动,疏经活血。然后收功,起立,两手微向前合,两手交叉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与第一段十六式后面,十七式相同。
本段主要练习腰部前俯后仰之韧劲,特别是后仰之功,套练腿功。



--------------------
网上找了段视频,好像跟小云老师所说的很接近。太极小云:相似度90%。肯定是杨式太极段锦,是第一段,想练第一段的网友可参考此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0ODMwNDM2.html      视频: 田兆麟传杨氏太极八段锦第一段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09:5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5-9 22:53 编辑

[转]

松着练发劲

在发劲动作时不要强用力就行了,你现在练发劲,只需手上先微微着力而出,然马上松下来,体会打软鞭出去的感觉,重点五个字催、松、快、软、弹、抖。发劲前微微着力让手射出去的那一下就是催。立即放松发劲肌肉、只保留维持发劲之手推的力量就是松,在以上前提下的快速运动就快,这样打劲时手臂与发劲无关的肌肉全不着力就是软,如果打出来的力具有弹性是谓弹,发劲始和发完劲全身及发部位会软软抖一下就是抖。

把以上要点把握好,再练发劲动作会非常舒服的,而且确实舒筋活血,有利健康
拳经说的“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尤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有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杨式太极练习发劲就是催、松、快、软、弹、抖这几个字,
所谓真传一句话,传假万本书,你在练发劲动作时严格按照这几个字做就可以了,
不要追求发出猛力,如果自已感觉到发出了猛力,
实际就是没有做到这几个字,僵了,劲没通出去,停到身上了,
练好以后,你自已感觉没用猛力,但是作用到别人身上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你刚练推手,你就会发现往往只是意动,实际身体没怎么着力,往往发人效果比身体刻意着力好的多。但你着力发放的时候,实际别人感到的力量远不如身上没怎么着力时发出的力大。

这种没有让身体着力,却积柔成刚发出来的力量,就是传说中的无意识力,这种力往往惊人的大。

所以刚学推手的人,无意间打出无意识力,打别人打出去很远,自已都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更别说被打的人了。


------------------------
发劲时,肩关节必须完全放松、松开,以背脊直侧催发小臂,肘与手指相呼应,共同定位发劲及运动方向,共同发劲。
肘部运动也是催发的一部分。

------------------------
不会发劲就先别急着发,轻轻的试,找到松沉软弹抖柔催快的感觉再试劲,不断的试,不断的找感觉,慢慢的就可以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利用骨盆力量或丹田的能量,把尾闾惊炸或气沉丹田的产生的力量传到手上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20:16: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5-18 20:33 编辑

内家与外家 太极之谜 至柔与至刚 作者:  张清一      http://tieba.baidu.com/p/3646172354

外家拳不懂文化的粗人也能傻练,内家拳却是“细人,文人”练的“哲拳”。如果没有领会内家拳学的“心诀”,是一定学不会的。所以,那些不看拳经,不悟拳理,天天“勤奋练习”,跟着师傅的动作照猫画虎的“内家拳学徒”,其实练的是四不像,连“外家拳”都谈不上的“外行拳”。勉强可以说是在练“健身体操”,跟真正的“内家拳”肯定一点也没有关系。


因此,真正练内家拳的人,绝对没有“固定标准”的动作。一个简单的云手,不仅千人千样,同一个人练的时候,也会大小快慢不同,在练习中尝试各种角度和可能性----在符合拳经要求的情况下尝试一切可能的变化。同时观察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是否符合拳理的要求,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姿势,并学会关注更多的阴阳配合的动作(内三合,外三合)。自己身上的阴阳变化越多,配合得越好,功夫就越深。所以,练拳时处处都是与“自己”作对,把“自己”当做观察的对象,当“自己”的教练,这才是“内练”的内家拳练法。
这一切,都必须以拳经为基础。这就是练内家拳的人,一定需要经常看拳经,去不断思考的原因。以为不看拳经,光模仿师傅的动作,就能够练出内家拳真功夫,可能性不大。至少自古以来就没有听说过!


陈式太极拳基本规律——明三节      http://tieba.baidu.com/p/35271744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6:14: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5-16 16:18 编辑


静坐是传统太极的一部分。

------------------------------------------------------------------------------
<太极行功说>  from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     卷二 太极长生诀   
http://www.ystjq.com/tjng/tjldmj/tjldmj-2.htm#8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根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 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练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 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info@ottawabeijing.org  

GMT-5, 2024-11-26 06:35 , Processed in 0.0393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info@ottawabeijing.org

© 2014 info@ottawabeijing.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