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北京 Ottawa Beijing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北京 美食
查看: 58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情系北京有奖征文] “情系北京”有奖征文节选 编辑:周小冬

[复制链接]

25

主题

65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3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1 11:1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usanZhou 于 2015-3-20 11:39 编辑
7 j1 u0 P$ N0 }( W. w
8 b7 r7 L8 N# Z! g* b5 B
) A& V: d7 P! Z+ S1 z

. X% o% v; b0 D) g8 c; V
“情系北京”有奖征文节选
编辑:周小冬
9 W5 H* e3 `# T
( f; V5 ~3 ~0 m
---------------------------------------------------------------------------------------------------
8 D$ `9 ^& U! `* b8 W/ R- F; e

5 ?/ w% s. u9 O4 l* _
征文: 北京-儿时的记忆
作者:邵岳

" b, a, q5 Z1 y' ?* V; [  y
说起北京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不是那些名胜古迹,不是大宅深院,而是我姥姥家安定门外皇姑坟,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小巷。姥姥的家很小,两间屋,没有煤气,里面的屋里有个取暖的炉子,烧蜂窝煤球。外面有个棚子,用来存储杂物。

$ j; o8 E. v, e8 K; ^, y2 C0 C9 s0 b! i  ]8 j3 V3 j" }

" P. U" A% O& D2 ~4 z
征文:年三十儿  
作者:周小冬
1 a# E' Y( A  q- S+ h
开饭了,桌上有凉拌松花蛋,珍珠丸子,墨斗鱼烧肉,鱼香肉丝,红烧黄花鱼,白菜炒豆泡(豆泡是我半夜2点起来和同学一起在副食店排队买上的)。。。还有爸爸家乡湖北的排骨藕汤。我特别喜欢吃松花蛋,可是用新买的朔料筷子,怎么也夹不起来,让弟弟一通笑我。。。这幅过年的画面就这样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了。
9 b/ U9 T* C% G! |1 A7 c  G

5 V2 Y. U8 e' [. b$ k
征文:儿时记忆
作者:Teresa

7 F: n, d! g6 w% k, S! h( L7 E/ j
小时候没什么吃的,记忆中的吃食不多。那时所有的食品都要凭票限量,要买肉还要早去,晚了就卖光了。对于幼儿园的印象只有2种食品,一是常有外边人吃不到的水果,据老师讲是外宾送的。二是一种吃起来很甜象糖一样的打虫药。
" v* s6 ~; k, K2 n1 u; c+ p0 a* l% G
& n* X1 _5 |) P% l+ M6 D% [

: q& x4 d! g3 V8 r9 b
征文:北京故事
作者:曾朝晖
6 ^1 l7 j! K( E2 V7 Y/ J
那时候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晴天,天都很蓝,没有雾霾。秋天尤其好,天高云淡。儿时总有无尽的时间,看着云彩发呆,等着时光溜走。春天风大,多半带着黄沙。若是没沙子,就常和几个大孩子放风筝,盯着穿在风筝线上的小纸片,看着它一点儿点儿向上爬,脑子里一片空白,都被那白点儿所占据。
2 m- V+ O, K$ E* x
3 s& i, s% k  Z! R

6 U) R" w( m; i) l# r* ?
征文:有关北京35中学的一点回忆
作者:陈平
% j0 P1 x. D) ]3 x9 H7 ^
我在35中度过了6年快乐的中学时光,大部分时间和3个要好的女生在一起。我们一起写作业。我们一起悄悄地传只有女生之间才会相传的闲言碎语。中午我们一起在学校外面的小餐馆吃炒疙瘩,放学一起走到不得不分手的地方才各自回家。

  ~, T8 D+ n* q. O- V- k" G
8 Z0 Y: z0 x  W8 A- h: |$ N: k# |/ l9 c0 d
征文:北京回忆
作者:JenniferXie

1 t8 W- {) m2 k9 }7 i+ t3 ^  @( }3 O# Y; q# y
我的高中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的北锣鼓巷,北京一中,北靠护城河,南接鼓楼大街,周围被长长的各种胡同连接,安定门二环的喧闹似乎被这长长的胡同阻断。每天上下学在这新旧北京中穿越着,有时上学坐车晚了,在这长长的胡同里飞奔,只恨自己腿短,总也到不了胡同尽头,耳边闪过的是京剧咿咿呀呀的唱段,似乎与儿时姑爷家放的评弹有着异曲同工的韵律。只不过红墙已被灰墙替代了。

1 Z- }8 ?; ~$ u' L3 d; N3 B' P8 K4 m- f3 [) @8 n9 v' O# A+ v
征文:师门往事
作者:老唐
- H! ?3 b3 {$ F1 s
1 C' j4 {& _& a0 l9 e3 e" ]- e
我在学形意拳之前,酷爱踢足球,两条腿的肌肉是相当发达的。心想就这么站着不动还不容易,但没站到5分钟我就知道自己错了,双腿酸痛,尤其是右腿承重腿都开始哆嗦了,汗也下来了。我偷偷扫了一眼简师兄,嘿,人家正全神贯注的打拳呢,好像把我忘了。
' N( K/ [" c3 N' d2 ?

, v/ _2 K5 ~/ [& B
( U  O8 l" s" _( l' o" J; I% m# \; y0 p3 a( Z3 n+ q
征文:闻其声,观其形,通其意
作者:叔丁

0 t5 @1 N# ~7 m6 _- j( c" X8 {3 l, h6 v
记忆里最早的北京应该来自向阳院里学的《我爱北京天安门》。爱上北京,最早爱上的是北京话的朗朗上口,悠扬悦耳,而又简单易学。在人大上了一两年学后,已经混的一口北京话,在动物园和服装贩子倒爷们讨价还价时,俨然已经伪装得彻头彻尾,以地道的北京人自居了。

4 t% t9 K2 Q( H! T8 h
3 T' b! X! V, V9 w+ ?; P6 w- g
征文:人在青春少年时
作者:西蒙
2 z' ?4 F) s! y6 H9 ]

! A8 H& }6 q+ N6 b# r8 o
我永远都忘不了,几个青春少年,踩着单车,说着粤语,在宽阔的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指点近物远景,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那时候,京城的天是那样的蓝,路是那么地宽敞顺畅,车票是那么的便宜---7分钱,以至于京城远近每个景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故宫,天安门首先去!趁人不注意,还伸手摸一下皇帝龙椅下的台阶。

* I7 E# ~, t  d5 E
: V, k7 Q, I5 f# }, {  `' i
征文:中关村
作者:Christine Cheng
* t8 a' u* f0 Z6 I& Z7 U# N
毕业那时候国营单位/国家机关已经不时髦了,去高科技公司才是最时尚的选择。中关村悄然出现了各种小公司,街对面也盖起了新的四通大厦。我们北大电子专业一半的女生加入了北大新技术公司,后来变成了北大方正集团,我也就变成了方正的元老。
) m3 U0 E$ T4 |
( n  ~2 n# ^( ^4 _; `5 p+ y
+ T% @! O* R7 D, c( Q
征文: 回忆三里河路
作者:杨和生

+ M$ C+ Z* [3 ~6 f
三里河路也有一道很不错的风景,就是玉渊潭公园钓鱼台国宾馆,有长长的绵延的两排高大的银杏树林。银杏树和其他的树木比如说梧桐,白杨树相比较,极具观赏力。尤其是秋天结束的的时候,厚厚的落叶满地金黄,挺直的树干整齐地指向蔚蓝的天空。杏黄色色调偏暖色,令人赏心悦目,精神为之一振,跟传统中国文化的秋天落叶非得给人带来的悲凉的感觉很不一样。

0 N: f, W# o2 v- m" Y3 n, p
+ i2 L3 w) l: Z7 o7 s3 w+ h2 c  G5 P

4 `4 Y  E+ a3 W. p
征文:那城,那路,那村
作者:金和
0 R  z7 |' q9 }# z* S0 K
说起北京的街、北京的路,有很多太著名的了,但在我记忆的的最深处,是那条名不见经传的、平凡的再也不平凡的路----清华东路。清华东路西起清华大学东门外,东止北沙滩。路西头距清华大学东门还相隔一块农田,田间有条无名的只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的小路把门和路联系起来。那时清华东路还是一条中间没有间隔线的马路。

% W2 W" p% Z" A! e
  n9 a5 C% b* E) ]4 O' d& D' P
" ]: M  u9 T# I% H3 ~  y
征文:公园探险
作者:老唐

% o6 U7 f5 w1 p: @8 l
出了公园,见到了大街上的行人,我们才停住了脚步,相互望着喘了几口气,几乎同时问了一句:刚才是谁说的?这种情况下谁会认啊!一个个都向毛主席他老人家保证不是自己说的。这件事直到现在还是一桩无头案,每每我们几个当事人聚首,几杯浊酒下肚的时候,依然会兴致勃勃谈论此事,都认为说这句话的那位忒缺德了,然后就会相视哈哈大笑,相互举杯,仿佛要把那陈年趣事融入这美酒之中。正是:一口饮尽杯中酒,儿时光景现眼前,天真烂漫情无价,曲中缘由谁追究。

& y9 f7 _( H( O9 K4 B" ]; p
$ M0 [7 n, p3 h" d% m/ U
6 u/ o7 Q) @+ [6 M
征文:我来夸夸北京的美
作者:李欣
* T4 n6 V1 u- ]& b
北京最美的还是热情可爱的北京人。还记得我大学毕业坐火车来到北京,一个人带了5个大箱子。疼我的爸妈也不想想我怎么出站,当时一张票只允许2-3个随身行李。正盯着箱子发愣(估计那列火车上的人都已经出站了),一个高高瘦瘦的穿着制服的大哥就直接帮我把箱子拎出了站,连验票都省了。当我回头想说声谢谢,他已经淹没在了人群当中。
' Z# _5 T! L- s4 y' z6 r

5 J2 k3 Y# g% v5 s
征文:有一种北京
作者:魏雪

! O* A# c7 v  q! X0 D6 f1 {3 x
我曾经常走在地安门,走在前门,去东单去天坛,我想把这个城市抓在手上,可是,真的这座城,在我心里。北京人的见识包容勇敢善良与世无争的天性,北京人的大气热情智慧奋斗不息的品质,是不管这个城市怎样变迁都会一代代传下去的灵魂。有一种北京,是别的所有城市都没有的,就是这个城市养育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特有的一种骄傲却不带锋芒的气质,像这个城市一样,可以包容一切。
; S1 U6 D% _1 [& D
6 f- `5 M- D2 i8 A) k1 F# L% ]
- ~; J/ {. J1 t, D/ c* U
征文:北京二三事
作者:占全

  |0 w+ n- s- W& s0 k: S! x
要真说起来,我只能算半个北京人。18岁去北京上大学,一住又是18年。18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长,可是这第二个18年我却经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 由一个怯生生的少年,成长为一个男人,恋爱、工作、娶妻、生子。酸甜苦辣,风风雨雨,有世事的无奈,但更多的是生活的温馨和甜蜜。
" [9 D  O8 Y" e# g- F/ V. S5 p
每逢有人问起:“你是哪里人哪?”
我总爱说:“北京的。”
英语说,"Home is whereyour heart is"。我觉得我心在北京。
% Z! b& D9 I* N% T; _3 V8 Z- q7 d
- _1 R! j; ^. M' q# j& g% A) U. l
% U9 |6 @2 F$ r7 [2 Q
"我是北京爷们"
SusanZhou
- L- a/ C' D* a" j
在北京,出租车司机问:“这老外是哪国人?”泰德操着老外腔说:“没有老外,我是北京爷们!”吓了司机一大跳。在泰德眼里,北京爷们就是那些大大咧咧,夏天把背心卷起来露出一截肚皮的爷们,操着京腔,摇着大蒲扇,在胡同里乘凉。

7 z# A; t- @* t. o- a0 Y
7 y* i2 {8 ~, |1 \0 g
& l7 p* ]( b( ~& I
1 B/ }2 {7 A3 s4 h0 b
征文:Beijing As Home
作者:Ted Kennedy
% x* Z$ S8 X' H- }6 A
After a fewyears living in Beijing, Ifelt that I really knew Beijing and I was certainlymore than a tourist. Beijingis now home. The welcome given to me by family,friends and the averageBeijingers made it feel that I belonged. When I have anopportunity to returnBeijing, I have the feeling that I am not going away butcoming home.
1 W+ V0 |; g* O8 C, w% |3 \* N
征文:儿子,你在北京还好吗?
作者:周小冬

& g, @$ ^' o/ a# o9 E* q, N% ^
儿子,
要过年了, 我坐在桌前望着窗外飘舞的雪花,心里想着你…
你在北京还好吗?

/ C3 r2 ~, d5 W" J
别忘了多吃蔬菜水果,晚上早点睡觉,还要记得锻炼啊!
祝春节快乐!

# z' ^2 m: R6 }$ h# u4 q, M
爱你的妈妈

! l& ^) e6 k& W0 z: u' y! Q
# [) s; n5 [* k
征文:爸生病了
作者:走神儿
: R3 s" `( o1 x+ L2 r% G7 U4 ~
爸生病了。是中风。住进了北京医院。一时间电话那头妈和妹妹手脚忙乱着,却喃喃地说,“你甭回来了。回来也管不了什么用”。我左右思衬了三十秒,然后搜罗尽了今年所有剩下的假期,第二天一大早坐上了从渥太华飞往北京的飞机。
) N5 s) [& ]( l6 Z' |7 j

2 _* Y2 k, ^/ Z& `
征文:爱是什么?
作者:王莹

% Y8 T* S( G  J9 p( W7 _
北京,在我小的时候,虽然带给我一些伤痛的记忆,但它始终是我心中所恋,梦中所想,情中所系的地方,是一个我称之为“根”的地方。每次我回到北京,心里都觉得踏实和平静。这一次,弟弟来机场接我回家,我坐在他的车里刚出北京机场,看到右手边广告牌上赫然写着:回家的感觉真好!我的眼泪潸然而下。
' S; q! }  D( H. H; V* @

1 Q+ m. D/ C% x. A) ?0 t
征文:回国探亲之北京
作者:江波
( d* _) N5 I9 g& X; h( ]1 k

' v! y, f, s3 R0 F7 U
中年离家老汉回6 J. @8 q! U$ a3 T. t
乡音略改鬓毛灰
少年相见不相识
5 {8 S. Q% _$ O2 D笑看客从加国归
& r9 K2 }  U" T) J$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info@ottawabeijing.org  

GMT-5, 2024-6-16 23:10 , Processed in 0.0430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info@ottawabeijing.org

© 2014 info@ottawabeijing.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